原来爱也会迷路啊!——说给父母听
我们需要“情绪翻译器”
父母的碎碎念的背后其实是担心、不放心和焦虑。试想把”你别老玩儿手机,赶紧去学习!“换成:”我很担心你被手机吸引,不能自拔。“哪个听起来更乐于接受呢?
两种语言体系,前者是以”你“为开头,后者是以”我“来开头。以”你“为开头,让听者感受到”我不好“、”是我的问题“;而以”我“为开头,让人感受到你是为我着想,我愿意来回应你。
父母“必修课”
焦虑可视化
焦虑可视化简言之:用一幅画面来表达你的担心。如:
把“你怎么又忘带作业!”换成:“妈妈每天期盼你把作业带回家,就好像小朋友期盼有一根棒棒糖!”
语言降噪术
✖️ “成绩这么差还不努力!”(触发防御机制)
✔️ “妈妈知道你压力很大(共情),我们今晚一起分析错题好吗?(解决方案)”
✖️ “穿秋裤!冷死了!”(命令式)
✔️ “我小时候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(故事联结),这件羽绒服口袋能装暖宝宝哦(具体关怀)”
创造对话场域
• 每周设置“真心话不是大冒险”:轮流说一件被对方唠叨时最想说的话
• 在孩子书包夹层放“爱的留言条”:“娘不在乎你是魔是仙,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,永远爱你!”
• 用手机备忘录记录:“今天孩子主动倒垃圾了,记得大大的表扬他!”
神奇转折点
记得有一次,我把“赶紧去睡觉”改成了:“我的宝贝上眼皮和下眼皮要打架喽!”,结果换来了整个家庭的欢声笑语,和一句:“妈妈你今天有点不一样!”原来,爱的语言真的会开花啊!
?原来不是孩子听不懂唠叨,而是我们忘记了如何把担心酿成甜甜的蜜糖。
唠叨里藏着爱——说给孩子听
表层指令——深层需求
万能回应公式
解码情绪
妈妈/爸爸反复提醒我,是她/他比较重视我的( )?
解决方案
我懂了,那么我可以( 方案 )。
正向反馈
“我知道......" , “我理解......”
关键突
解读准确:把父母的“唠叨”解读为他们的“守护”;
方案代替对抗:用“具体方案”代替“辩解”、“抱怨”、“对抗”、“回避”;
让父母感受到“被理解”的力量大于“被服从”的结果。
?真正的沟通不是说服对方改变,而是创造让爱流动的场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