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向理解,开启温暖对话之旅

日期:2025-03-20



原本这节心理课是希望帮助学生理解父母话语背后的爱,然而课堂上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问同一个问题‘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不会这样说话!你应该给我的父母上一堂课!’孩子的话像一颗石子,激起了涟漪,有的在抱怨,有的在哭诉。那一刻,我忽然看见曾经的自己。

Tip


01

原来爱也会迷路啊!——说给父母听

我们需要“情绪翻译器”


父母的碎碎念的背后其实是担心、不放心和焦虑。试想把”你别老玩儿手机,赶紧去学习!“换成:”我很担心你被手机吸引,不能自拔。“哪个听起来更乐于接受呢?


两种语言体系,前者是以”你“为开头,后者是以”我“来开头。以”你“为开头,让听者感受到”我不好“、”是我的问题“;而以”我“为开头,让人感受到你是为我着想,我愿意来回应你。


父母“必修课”


焦虑可视化

焦虑可视化简言之:用一幅画面来表达你的担心。如:

把“你怎么又忘带作业!”换成:“妈妈每天期盼你把作业带回家,就好像小朋友期盼有一根棒棒糖!”

语言降噪术

✖️ “成绩这么差还不努力!”(触发防御机制
✔️ “妈妈知道你压力很大(共情),我们今晚一起分析错题好吗?(解决方案)”
✖️ “穿秋裤!冷死了!”(命令式
✔️ “我小时候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(故事联结),这件羽绒服口袋能装暖宝宝哦(具体关怀)”


创造对话场域

• 每周设置“真心话不是大冒险”:轮流说一件被对方唠叨时最想说的话
• 在孩子书包夹层放“爱的留言条”:“娘不在乎你是魔是仙,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,永远爱你!”
• 用手机备忘录记录:“今天孩子主动倒垃圾了,记得大大的表扬他!”


神奇转折点

记得有一次,我把“赶紧去睡觉”改成了:“我的宝贝上眼皮和下眼皮要打架喽!”,结果换来了整个家庭的欢声笑语,和一句:“妈妈你今天有点不一样!”原来,爱的语言真的会开花啊!


?原来不是孩子听不懂唠叨,而是我们忘记了如何把担心酿成甜甜的蜜糖。

Tip


02

唠叨里藏着爱——说给孩子听

表层指令——深层需求

万能回应公式


  • 解码情绪

    妈妈/爸爸反复提醒我,是她/他比较重视我的(            )?

  • 解决方案

    我懂了,那么我可以(    方案     )。

  • 正向反馈

    “我知道......"  , “我理解......”   


关键突


  • 解读准确:把父母的“唠叨”解读为他们的“守护”;

  • 方案代替对抗:用“具体方案”代替“辩解”、“抱怨”、“对抗”、“回避”;

  • 让父母感受到“被理解”的力量大于“被服从”的结果。


?真正的沟通不是说服对方改变,而是创造让爱流动的场域。